内容持续更新中
新松公司突破机器人视觉、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中厚板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成功应用于葛洲坝集团、深中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东软集团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与辅助诊断系统,构建覆盖846种常见…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闻报道:近日,佛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佛山制造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为佛山的人工智能发展定下目标:到2027年,佛山要力争可调度使用算力达到80…
大模型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特别是在银行服务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虽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未来将面临技术与算力方面的多个挑战,但其应用前景依然广阔,银行应积极探索大模型带来的多元价值。
今年以来,汉鑫科技在人工智能赛道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深度推进“工业智能、智能网联+智慧城市”的一基两翼的业务布局,各业务板块逐步聚力成势迎来突破点,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公司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方面也迎来强机遇期,未来有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逐步突围。
2024年上半年,通信行业A股公司财报亮点纷呈。5G和AI技术成为增长新动力,中际旭创、海能达等公司业绩大幅提升,海外业务和新兴市场成为主要推动力。
随着AI和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各方需携手应对日益增加的能耗问题,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优化电力供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专访中指出,单纯依赖大模型技术无法满足我国国情,建议建立完整AI底层创新体系并探索基本原理,以确保我国AI的长期稳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专访中提出,中国AI发展需突破大模型的局限,探索新框架与计算方法。重点包括建立AI底层创新体系,提升数据处理工具和算力使用效率,以适应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求。
本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对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并阐述了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践路径。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预计2024年产业规模将达350亿元,算力规模达到1900P。园区内已有200余家企业,推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发展。标贝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入驻进一步提升园区影响力,助力青岛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今年以来,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以智能芯片、算力中心等硬件设备为基础,全面推动产业链的深度发展。本文从基础层到应用层,深度探讨四川人工智能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山东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已有近1000家骨干企业,带动产业超1000亿元规模增长。文章探讨了山东在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产业融合以及挑战面前的应对策略。
深圳举行的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国际论坛(HACI),聚焦超智融合关键技术及其创新应用,吸引全球院士专家探讨全球超算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大规模数值及机器学习应用等六大核心议题。
探索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分析政策支持与全球趋势,展望人工智能在多个行业的应用与影响。
今年是大模型产业落地元年,智能体作为重要工具,正在领导业务场景革新。京东云在2024年的峰会上发布了言犀智能体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栈智能体解决方案,推动大模型与终端用户的深度交互。
深圳通过二十二条新政,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推动全栈创新、智能产品、数据跨境、场景应用、智能驾驶等五个先锋领域的发展,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29日,盐城举办了长三角人工智能算力发展座谈会,聚焦绿色算力中心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吸引了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发展前景和合作机会。本次活动标志着盐城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阶段。
中安科与江苏宜兴市政府签署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智能城市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科技战略。本文从加速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对产业升级、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关键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拐点,“人工智能+行业场景”一度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当然,人工智能技术回避不了双刃剑效应,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是数据、…
“我们将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政务服务流程,试点智慧政务办公,贯通政策分析、部门协同、科学决策等流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磊介绍。 今年6月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上线“亦智政务大模型服务平…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安全治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法律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和预防安全风险中的作用。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已集聚500余家企业,涵盖基础、技术、应用层全产业链。2023年营业收入超680亿元,增长34%,并实现了“一核两翼多点”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