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快评|高校再发AI禁令,AI虽好也不能自废武功

来源/复旦大学官网截图

纵览新闻评论员 刘玉婧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文件提出“六个禁止”,“高校AI禁令”成为热门话题,引发教育界乃至社会热烈讨论。梳理发现,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也出台了关于本科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的相关规范。相比此前高校发布的AI相关禁令,复旦大学进一步明晰了AI工具的使用边界和原则,“六个禁止”没有一刀切式地杜绝学生使用AI工具,在有限的范围内鼓励、允许学生使用AI。

AI技术在资料整理、快速检索、提炼归纳方面的能力,从速度上考量,的确要比人类更有优势。再加上AI具有较为丰富的语料库和较为严密的算法逻辑,撰写大纲、语句润色、文本翻译等AI功能显得尤为好用。

AI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风险。1分钟生成一张图,5分钟撰写一篇结课论文,10分钟完成一个PPT,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满屏的AI“作品”千篇一律。AI在学术领域的滥用,也引发一系列担忧,比如学生创新能力下降、滋生学术不端的温床、引发学术造假和泄密风险,等等。毕竟,AI编造数据,信口胡诌的新闻也曝光不止一次两次了。有高校文科教师曾表示,学生交给老师的原创作业,充满了AI味,没有一点独立思考原创的痕迹。

学生毕业论文是对教育成果的考察,也是对教育方式的检验,这不仅关乎毕业生个人的学习结果,更关乎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学校将AIGC检测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评优的参考依据,是在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也是在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更是在维护教育公平。

AI不是不让用,而是应该考虑好怎样用。抄袭AI和AI赋能是两码事,关键在于对AI 生成的内容是全盘接受,还是思辨质询。如果将老师布置的研究问题任务,直接输入给AI作答,又将AI给出的结果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那和外包代写没什么两样。但如果是通过与AI互动讨论,获得思路启发,对新领域的新知识产生了更加多维的理解和思考,以此完善研究过程,那AI便可以成为提质增效的工具

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阶段,宝贵的不只是结果,研究的过程同样对学生的多项素质有着显著提升的作用。从提出问题时的敏锐洞察力,到收集资料过程中的严谨筛选能力,从分析数据时的逻辑思维锻炼,再到撰写论文时的精准表达培养,无一不在塑造着研究者的综合素质。

说到底,无论是借助怎样的工具,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停止思考。面对AI的冲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自废武功,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思维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假手于AI,任何时候学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都不能丧失。生成式AI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探讨其使用边界,是学校的课题,也是全社会要应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