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要求,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AI+无穷大”年度专题报道。从政策分析、AI市场规模、人工智能招投标与应用、AI大模型备案情况、2025年AI发展展望等主题切入,通过多维度梳理关键数据,剖析人工智能领域如何在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同时还将聚焦广东,看数字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在智能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制造、AI教育等领域的落地成果。

第一期,看已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的省份,如何规划AI+行动应用场景。

提及2024年的科技关键词,一定有“人工智能+”。去年3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顶层设计引导下,我国AI发展有了主攻方向。“人工智能+”,“+”什么?怎么“+”?已有省份“打了样”。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去年至少13个省份出台了人工智能专项政策,从相关文件来看,至少有6个省份相继明确应用场景打造数量,其中广东、浙江、山东设立了500+的目标。在具体的构想中,虚拟课堂、智能诊疗等教育、医疗相关场景应用被提及最多。

布局

2027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4400亿元

2024年,是人工智能政策引领产业全面升级的关键一年,AI走到了应用的关口,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相关政策发现,围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主题,至少有13个省份在这一年出台了专项政策,立足自身,为“AI赋能千行百业”落子布局。

相关政策文件中,超一半是对产业的“计划”,体现着各地对算力、平台、技术、应用、人才、标准因地制宜的部署。梳理工作目标不难发现,对于算力、产业规模,不少地方已做到“心中有数,步步为营”。以广东为例,去年6月出台的《广东省关于通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提到:到2025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40EFLOPS,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到2027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60EFLOPS,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还有湖南、陕西、山东、四川等省份,关于AI产业发展的近景、远景,都绘制了清晰轮廓。

值得注意的是,在ai应用领域,上海、北京、河南、浙江还接连出台了专项行动计划,走在了“人工智能+”的一线。北京印发了2024-2025年的“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提出以应用反哺大模型技术迭代,并设立5大标杆应用工程,10大示范性应用,以及若干商业化应用;河南、浙江分别以3年、4年为期印发“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布局教育、医疗、农业等10个领域;上海更先行一步,以“政务服务”领域为落地抓手,发布详细实施方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需求侧,提供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智慧化服务。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凯指出,“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应该是一个化学反应,甚至是“核反应”。一方面,这种先进生产力和行业的结合,本身就能提高各行业的效率;同时,这样的结合也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应用

AI“飞入常百姓家” 粤浙鲁提出“500+”场景目标

要落实好“人工智能+”行动,必须有具体的切入点。从政策文本可以看出,多数省份都在民生消费、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等方向规划了具体的应用场景,让AI“飞入常百姓家”,让应用切实可感、赋能千行百业,已成为各地共识。对于AI产业起步较早的省份,如广东、浙江、山东,已向着“超500个”的应用场景目标迈进,湖南、陕西、河北分别提出了200、100+、30的目标数字。

梳理十余份政策文件,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民生相关场景提及频率最高,包括内蒙古、陕西、广东、北京、天津、河南、浙江等在内的多个省份文件都有涉及。教育场景应用有虚拟教室、智能助教、智能导学、教育机器人等;在医疗场景中,不少省份提到了智能导诊、辅助诊断、智能治疗、家庭智能医生等。

此外,工业、农业、文旅、消费、科研、金融等场景也高频出现,比如在消费领域,广东提出壮大消费终端,到2027年,人工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亿台以上,人工智能计算机产量达到3000万台以上,新增3000款以上的虚拟现实终端和应用等。在科研领域,北京提出探索AI for Science大模型助力科研新模式,在新药研发、基因测序、新材料分析、气象分析等基础学科领域,探索研发一批分学科的数据库和智能体,助力科研机构提高科研能力。

在文旅方面,浙江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承、文物活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等领域创新应用,建设文化基因大模型和一批文化领域垂直行业大模型,赋能现代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的文化价值跃升。

亮点

各地应用规划地域特征显著 AI赋能经济社会生产力飞跃

对比不同的文件能够看出,各省份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规划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内蒙古,积极探索智慧矿山、智慧牧场等领域试点应用,以提高矿山自动驾驶的准确性和效率,实现畜牧业的智能化管理。

陕西发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探索智慧遥感应用场景,发掘遥感在地理测绘、国土调查、资源监测、城市规划、应急救灾、黄河高质量发展、秦岭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浙江、天津、广东着重以AI赋能港口发展,如浙江支持宁波舟山港探索建设新一代智能化码头,实现超大规模码头高效运营和智能管控;天津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港口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拓展应用,积极打造数字孪生港口,加快智慧港口升级版建设,赋能港口经济生态链;广东开展智能铁路、公路、航道、港口等示范工程,推动智慧枢纽、邮政、海事,建设大湾区核心路网智慧运营系统。

还有省份将人工智能用于社会治理,如广东提出用AI升级广东政务服务平台、辅助提升司法效率、食品药品智能安全监管、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浙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招投标等领域行业治理,赋能打造行业监管、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监督执纪等全链条全要素监管监督体系等。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9.1%下降至7.1%,而第三产业的占比则上升至54.6%。这表明,技术含量更高和附加值更大的现代技术产业正在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专家表示,从应用端看,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毫无疑问能够给生产力带来巨大飞跃,这是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从供给侧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跃,产业体系完备,已具备支撑全行业应用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