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检查类”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出炉:人工智能云图像首度被纳入价格构成

放射检查在诊疗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近日,为统一整合规范放射检查项目,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指南将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26项,同时对当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云存储等列出指导性意见,人工智能图像首度被纳入价格构成。

新版定价立项指南会如何推动行业发展?又该怎样避免增加患者负担,真正实现便捷高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部分专家进行了解读。

纳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时俱进

记者发现,立项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的,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但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防止额外增加患者负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影像检查领域应用是大趋势,尤其对基层非常有益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加快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同质化。这样的指南方向可以说与时俱进,也符合当下影像学检查的行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在影像学检查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当前许多收费项目上体现并不明显。“人工智能在肺结节、冠脉、骨折、骨龄、乳腺疾病辅助诊断等放射诊断领域发展较快,很多其他领域正处于研发和完善中,临床上,人工智能尚没有广泛应用,但这样的导向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曙光,激发企业持续研发的积极性。”专家说,“目前仅有少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获得三类证可应用在临床,从现有立项来看,人工智能加价的幅度不大,同时考虑到患者负担不重复收费,但这样的设置,未来效果和价值值得期待。”

图像存储还需质控标准同步跟上

此次出台的立项指南里同时明确: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需要减收一定费用。在专家看来,云图像应用而今日渐增加,“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患者拿着手机来问医生,可否帮读读片子”,但云图像实现科学诊断的基础是图像的质量如对比度,分辨率要达到一定要求,因此全新事物符合发展趋势之时,还应有质量控制等相应配套措施跟进。

有专家向记者解释,人体不同部位的云图像分辨率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胸部CT、腹部CT,MRI图像分辨率相对可以低一些,而乳腺X线摄影分辨率要求十分高。如果缺乏特定部位的图像分辨率,达不到质控标准,云图像既无法互认也不能远程读片,反倒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患者增加额外负担。基于此,应统一标准为互认奠定基础,让云图像真正能发挥“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

具体定价尚未出台亟待临床操作细化规范

目前,尽管各省市尚未出台放射检查类服务的具体定价,立项指南里已明确,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同时以CT平扫为例,普通CT检查不再按CT设备排数确定收费标准,对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专家补充,立项指南初衷是好的,具体操作“一把尺”临床医生怎样把握,还需引导。

业内专家透露,目前针对放射影像的胶片,按照常规,如腹部CT检查3-4张胶片可以满足临床图像显示的需求,有些地方却拍到10-20张,人为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同样地,五官,肺部,冠脉成像等部位检查需要薄层高分辨成像,很多部分检查无需薄层(小于2毫米)CT检查,现在配置的容积CT所以检查部位均可以通过图像重建实现小于2毫米的薄层CT。面对现实状况,如何针对不同部位设定拍摄方式、拍摄胶片的数量,亟待做到进一步的细化规范,这样更符合临床需求,也更能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