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凌晨1点,苹果发布了iPhone 16系列新机。硬件方面乏善可陈,而Apple Intelligence更是没有像苹果自身宣传的那样令人眼前一亮。有熟悉我的朋友可能会奇怪,你不是一直看好苹果的吗?以前苹果发布会不也挤牙膏嘛,好像也没见你这么失望的啊?原因很简单,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3.5发布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革命就已开启。如果说之前AI技术还处在性能调优阶段,那么现在已经俨然走向了提供应用和服务的阶段。在这样关键的转折期,作为曾经引领了智能手机变革、现在手握性能足够强大的硬件平台的苹果,自然被寄予厚望。遗憾的是,从发布会的情况看,苹果的AI功能更多仍然停留在原有手机框架之中。其展示的很多功能,如撰写邮件编辑短信、总结归纳信息、图片识别等等,即使没有所谓Apple Intelligence的加持,也并非无法实现。苹果并没在AI领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也很难引领新一轮“行动智能”的变革了。为什么苹果无法再像乔布斯时代那样令人惊喜呢?我们来稍作分析。众所周知,苹果在硬件布局上采取了一种被称为“技术预埋”的策略,即预先在硬件中集成先进技术,但不急于向公众展示,在推出几代硬件产品、用户基数足够后,再逐步引导开发者推出相应应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保证用户数量的同时、维持使用体验的稳定性。这一策略充分利用了苹果的技术与生态优势,在过去也确实为苹果带来了巨大成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苹果一直在坚持技术预埋策略。这也无可厚非,“小步快跑”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是否需要企业调整战略进行应对。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来了,在AI浪潮之下,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不再是渐进式的改良,而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此时苹果如果还继续坚持技术预埋的策略,可能会将自身置于险境,甚至会重蹈当年诺基亚的覆辙。因为,竞争对手们,比如高通以及其他手机厂商等直接竞争对手有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做法,以抢占苹果把持多年的高端手机市场。更隐蔽的威胁可能来自如OpenAI的第三方AI平台。一旦它们为智能终端量身打造出杀手级应用,那么谁对它们支持得好,谁就能迅速抢占市场。届时,即便苹果的硬件性能再强大,也难免为OpenAI等AI平台做了嫁衣裳。我们认为,苹果做出这样保守且大概率错误的决策,具有其必然性,因为它们已经陷入了”管理者模式”的困境之中。最近在硅谷,有关”创始人模式”与”管理者模式”的讨论非常火热,Y Combinator的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近期的一篇文章《创始人模式》非常值得大家关注。格雷厄姆否定了商业的传统认知,即企业规模扩大后必然转向传统CEO管理模式。他倡导创始人模式,即通过越级会议和跨层级沟通,确保信息流通无阻、决策迅速有效。他提到,Airbnb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就借鉴了乔布斯的经营哲学,加强了对公司的直接管理,从而显著提升了公司的业绩和市场地位。格雷厄姆强调,创始人模式的优势在于创始人能够凭借对公司的深刻理解和远见卓识,主导重大决策和变革,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竞争力。而这些,正是苹果当前所缺乏的。明显就是由于库克不是创始人,而是管理者,使得苹果在面对科技革命时,仍然原地踏步。首先,库克稳重保守的个性,使其成为了乔布斯的合格继任者,靠着以不变应万变,使苹果的优势得以延续。但在科技变革来临时,也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苹果仍然只满足于局部改良,错失先机,陷入被动。其次,库克作为专业管理者,基于技术预埋策略,搭建了一个庞大且运行高效的产业生态和管理体系,但也使得他很难做出变革,要做出太多转型,也要抛弃太多沉没成本。最后,最关键的,也是格雷厄姆没有提到的一点,变革往往就意味着风险,创始人往往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以追求巨大的成功,但守业者往往宁可规避风险而放弃未来。就像苹果如果率先推出如AI个人助理等杀手级应用,固然可以继续引领智能手机产业,但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持而损害用户体验,或是因为要接入第三方APP而在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遭受指责。我想乔布斯应该会为了打造属于未来的AI手机而放手一搏,库克则会因为风险而犹豫不决,即使他做出变革性的决策,也会受制于公司内的反对声音,很难像乔布斯那样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在AI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是积极拥抱AI技术、开放合作,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固步自封?看起来,苹果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后者。但在AI时代,开放与合作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尤其是AI革命的到来,给了新平台替代和超越老平台的机会。如果苹果拒绝与其他应用开发者共享其应用生态和硬件平台,那么很可能会被那些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平台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