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伴随ChatGPT横空出世,直接开启了全球范畴的人工智能元年。一时之间,人工智能AI生成式大模型成为整个大市场的热词。这也导致这两年不止于互联网公司,只要什么技术产业推出个什么新产品,不套上AI的噱头,好像就跟不上时代潮流。

但这两年,当我们不断探讨AI是否会取代人类时,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工智能的影响似乎还停留在与像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的互动上。在消费者层面,人工智能如何被感知、 如何切实地融入并影响日常生活,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近期,第五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作为国内三大主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城市之一,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拥有超过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

在技术革新、科技创新和数据驱动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以深圳为缩影,以人工智能展这场国际展会为窗口,我们或许能窥见——

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到提升工业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再到优化医疗服务的精准度,以及使家居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人工智能正以其创新的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提高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人形机器人迎来“婴儿潮”

没有什么比在自己展位面前摆几个能动的机器人更能吸引目光的方法了。

具身智能有多火?如果说大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元年,那具身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

所谓“具身智能”,就是给AI“大脑”再加上一个“身体”,它强调智能系统需要具有物理形态,并通过与物理环境的实时互动来获得智能。

早期的“身体”一般是机械臂、机床等形态,而随着产业发展,如何让机器人或其他智能体能够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规划、决策和行为能力,开始成为具身智能的研究目标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而这个目标在现阶段的理想形态,便是“像人”。这两年,在大模型高速发展带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成为全球科技业最热的赛道之一。

在国际人工智能展上,具身智能的存在感也十分显著。纵观整个展馆,人形机器人、AI下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展位往往是聚集观众最多的区域。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以刚刚完成近亿元融资的众擎机器人为例,其首款双足机器人产品SA01,通过运动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便能够实现稳定行走、避障导航、语音交互等多种功能。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而在具身智能的研究中,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近两年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生成式大模型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泛化能力。这些大模型往往可以为具身智能体提供环境感知、自然语言理解、任务规划等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智能体的智能水平。

虽然目前包括众擎机器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主打面向科研教育市场,但可预见的是,随着人形机器人的不断成熟和普及,通过结合大模型技术,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家庭服务、医疗辅助、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从早期更多作为一种潮流酷炫的新鲜事物,到逐渐演变为更普适性的底层能力,未来,伴随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同步、创新成果转化、伦理治理等方面的推进,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新质生产力:以“新”提“质”

没有什么比“新质生产力”更能代表新周期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大会上,百度智能云生态合作总监张龙调侃道。“2023年基于大模型只有两类人赚钱了,一是卖卡的,二是卖课的。”

“他们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因为知识真的改变了、迭代了,大家才会产生焦虑。”

这两年,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工智能不会淘汰人,只会淘汰不懂人工智能的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头部作用愈加显著,未来一段时间,所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都会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思路或者研究思路作为基础去展开。

正如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南分院人工智能研究员高万琪所言,随着人工智能逐渐从专一单向任务助手变成功能任务助手,可以看到的明显趋势是,目前各种大模型、行业模型都在不断走向真实应用场景,比如行业场景,日常办公场景和用户定制场景。在技术走向应用场景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来很多新的技术点,很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一个核心概念来概括,那就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如果把其放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其本质特征在于科技创新在其生成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与传统生产力形态在驱动力来源及实际成效上形成的鲜明对比,,最终落脚还是“生产力”这一核心内涵。

包括前文所述的具身智能,以及这两年大热的自动驾驶技术,其实都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

从实际应用技术来看,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自动驾驶,实现与环境互动的前提,是它们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使其能够主动感知三维空间并综合多种感官模态,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互和任务执行。

而机器视觉就是这一道桥梁,是它们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基础。

大族激光副总裁陈焱也说道,从全球领域来看,机器视觉的销售额虽然只有千亿级水平,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机器视觉是智能制造的“眼睛”。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以自动驾驶为例,特斯拉就是基于纯视觉导航的自动驾驶技术,它通过车载摄像头捕捉周围环境的图像数据,然后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相比之下,诸如 “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则采用了地图导航结合机器视觉的技术。

陈焱认为,如果以视觉为代表,通过AI可以及时反映,地图导航依赖性很强。无人驾驶不是纯视觉导航的情况下会出现差错,稍微有点阻碍车就会停下来开得非常慢,无法快速做出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机器视觉技术正在迅速赶上全球水平,尤其是在2D视觉领域。然而,在3D视觉技术方面,尤其是3D相机技术,中国仍然有较大比例依赖进口。这也意味着,在高端机器视觉技术领域,中国仍需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看完人工智能展,我们发现这些“人”正超乎想象

如果说自动驾驶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智慧城市建设,便是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载体。

车路协同是智慧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信息交互,助力自动驾驶。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也为智慧城市的交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试点城市,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智慧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持,定位测量和激光扫描等技术在海克斯康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智慧空间产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技术与核心工业软件相结合,形成了针对特定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进一步地,这些解决方案又汇聚成为多样化的平台,服务于智慧建造、项目管理、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

海克斯康提供的一系列平台,如指挥测量平台、指挥建设平台等,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构建的。它们为轨道交通、能源管理、矿山监测、智慧教育、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大坝监测等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人工智能对各个产业的赋能更是如此。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而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盛宴,更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在诉说着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面临挑战,也将获得机遇。

正如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信息师、“信息社会50人论坛” 理事、“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兼秘书长张新红所言,人类对于这种新技术的焦虑不是因为有了AI才有,是一直都有。目前我们经历的是AI阶段,认知能力已经开始有了,但还不如人。但如果到了第二、第三阶段,到了数字永生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有了专属的数字人、机器人,你在与不在不重要了,它会代替你生存下去。“该来的还会来,我们还要有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