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北京迎来了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作为一年一度的全球科技盛会,本届大会不仅展示了27款人形机器人,还标志着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项突破性的进展突显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生产力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8月21日,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同期还将举办机器人博览会。据介绍,今年是人形机器人亮相最多的一届,共有27款人形机器人整机展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当下,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助力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目前已迈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正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的变革力量。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千百场景,在给各领域注入发展驱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是,要让人工智能更好发挥作用,准确、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仍需要各方紧密、高效协同。

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进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要聚焦行业创新场景,布局支撑多任务复杂场景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促进大模型在各领域应用落地,并形成发展闭环,凝练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点带面赋能千行百业。此外,还需要一系列政策相助。比如,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要根据项目工程投资情况给予一定比例支持;在推动技术落地方面,要开展联合攻关,打通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超大的市场规模、海量的应用场景,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也要直面问题,合力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与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加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强劲,为各行业注入了新动力。未来,我们需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的紧密结合,确保人工智能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提升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通过政策支持与多方协作,我们有望实现人工智能的全面落地,为新时代的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