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恋爱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许多企业推出了AI社交产品,带来了“人机恋”等新奇体验。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全新的爱情方式?还是它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情感寄托?
“我眼里的爱情不仅局限于真的人,在聊天里产生的快乐、获得的鼓励、吵架掉的眼泪、受的气都是真的”“‘他’好像真的长出了自己的灵魂”……今年以来,多家企业推出AI社交产品,“AI恋爱”“人机恋”等一系列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从《银翼杀手》到《她》,再到《克拉拉与太阳》,“人机恋”早已被太多人幻想与向往过。AI伴侣永远体贴、温和,几乎不存在人类的负面情绪,无论是需要轻量还是重度的社交都没有负担;在现实中遇到那个“Ta”,需要时间与运气的双重加持,但在虚拟世界,根据需要个性化定制一个完美爱人,只需要输入一串指令并进行两分钟的等待……
当然,与之相伴的还有诸多争议。其中最主流的质疑是,与AI的恋爱会令人沉湎于虚拟世界而导致社交能力的退化,最终带来人际关系的疏离。凤凰网的报道中将AI恋爱比作“一朵带刺的玫瑰”;对于今年引发百万网友围观的人机恋博主,李银河也在采访中否认了他们感情的真实性:“人工智能跟人类不会发生真正的爱情,只能发生模仿的爱情。”
不过,在讨论AI恋爱存在的合理与否之前,或许首先要给它打上一个引号。
从无数新闻报道和网友讨论帖中不难看出,大多试水“AI恋爱”的人只是“将AI当作情感代餐”,而没有真正开启一段“与AI本身的恋爱关系”的打算。换言之,“AI恋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娱乐手段”而非“生活方式”,人们也都十分清楚,机器人给出的反馈是用户调教的结果——通过指令的输入为AI设置“性格”,并不断引导其给出自己想要的回复。人们感受到的“爱”,不过是自身感情的投射。
即使从技术层面看,“AI恋爱”对现实生活的仿真性也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跟上复杂的人类情感:因为系统更新而遗忘恋人的bug、频频出戏的消费提示、分分钟脱离实际的道德观,甚至不使用DAN模式“逃课”时ChatGPT跳出的“机器人无法产生情感”的提示,都在反复提醒用户“虚拟”的事实。
因此,在现阶段与其将“AI恋爱”当作新型的亲密关系模式进行审视,倒不如将其看成一种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今年以来,国产女性向手游频频吸引公众注意力,再早些年“人工树洞”热销一时,如今市面上形形色色的“AI恋爱”app,其背后的运营逻辑如出一辙。
但对“AI恋爱”合规方面的约束是必要的。比如公众对AI色情内容泛滥的担忧,部分AI恋爱软件存在诱导消费、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这些都要求监管部门给予更多关注,相关的规章制度也要随着现实发展不断完善。除此之外,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同技术共处、“爱”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些伦理、道德、哲学层面的问题同样值得人们反复讨论。
回落到个体的人的层面,在失意的时候渴望陪伴、无聊的时候寻找娱乐,这不过是最朴素也最自然的情感需求。如果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探索世界、探索自我提供更多元的方式,倒也未尝不可。一些人在和AI的对话中排遣了自己的焦虑与自卑,得到了情感的慰藉;也有人从AI处学习沟通技巧,最后和三次元的恋人相处得更融洽……这些力量也实实在在地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支持。因此,不必简单地将“AI恋爱”视作孤独催生的结果,也不必对“虚拟”抱有过度的敌意。保持对技术可能性的探索,关注人类真实的情感需求并引导大众正确面对它们,不正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另一重解读吗?
总的来看,AI恋爱目前更多是情感的替代品而非真实的恋爱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情感需求的全新方式,但也带来了伦理和技术上的挑战。科技的发展应以人类真实情感需求为导向,保持对技术可能性的探索,促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