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前知晓未来15天的天气情况,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需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和几小时的计算时间,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可以将预报计算时间缩短到3-5分钟,且预报精度不低于传统数值预报——日前,由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以下简称“风清”大模型)在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雄安院”)落地,正在进一步迭代研发升级中。今年1月4日,中国气象局与河北省政府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并签署共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协议。同日,中国气象局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共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合作备忘录,雄安院应运而生。日前,首批来自中国气象局的科研专家,陆续入驻雄安新区科创中心持续深入开展气象人工智能应用研发工作。为确保高效运行,雄安院将建立科研业务共建机制,充分发挥首批科研专家的纽带作用,完善合作机制,做到人才共管、资源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建立顺畅央地沟通机制,推动雄安新区建立服务保障专班,积极争取办公环境、人才政策、行业发展等领域的支持。“这是 ‘风清’大模型的天气预报图。显示今天下午4点,渤海湾地带有较强劲的北风,京津冀地区普遍有35℃以上的高温……”中国气象局首批入驻专家,雄安院副院长曹勇,指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天气综合分析平台介绍,“风清”大模型具有强物理表征性的深度模型结构设计,并面向中短期预报进行能量守恒迭代训练,同时实现了数据和模型结构完全自主可控。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简称“风清”大模型)、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简称“风雷”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简称“风顺”大模型)。
中国气象局首批入驻专家、雄安院副院长曹勇为记者展示“风清”大模型天气预报图。“‘风清’大模型的数据及结构设计完全国产自主可控,可在3分钟内生成未来15天、逐6小时、25公里分辨率的全球气象预报产品,包含地面和13个气压层,共69个气象要素。”曹勇介绍,大模型积累使用了40多年的气象实况分析数据开展模型训练,通过人工智能对天气进行精准的分析预报。雄安院院长刘作挺介绍,雄安院将借助中国气象局的力量,把国家级的技术和人才引入到雄安新区,推动人工智能气象技术在这里进一步发展。依托雄安的人才集聚效应,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让预报更精准、时空分辨率更高。同时雄安院将与雄安、河北气象部门深度链接,共建气象灾害防御支撑体系,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雄安乃至河北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雄安院将充分发挥“气象+”优势,与当地企业对接,并吸引气象相关产业在雄安落地,推动气象赋能经济发展。“雄安的创新氛围很好,科创中心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科创服务,在这里可以更安心地开展科研工作。”刘作挺表示。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