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18日至4月26日举办。著名导演管虎将担任本届AIGC电影单元评委会主席,这不仅是管虎首次在国内电影节AIGC赛事中担任评审工作,更是其“技术为刃、人性为魂”创作理念的深度实践。

从《斗牛》到《八佰》,从戛纳获奖的《狗阵》到细腻温馨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管虎始终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与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电影工业中的鲜明代表。

管虎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单元评委会主席:聚焦第十五届盛事。

管虎的电影作品从不回避现实的粗粝,他用影像语言完成了一次次真实的救赎。从《老炮儿》中六爷与新时代的格格不入,到《金刚川》里志愿军战士的生死抉择,再到在戛纳斩获单元最佳影片的《狗阵》,都印证了他对真实力量的执着追求。威尼斯电影节曾对其作品评价道:“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始终保留着对个体尊严的凝视。”

自第十四届起,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设立全球首个“AIGC电影单元”,以先锋姿态开启人工智能与电影创作的深度对话。到了第十五届AIGC单元,其以“全球化与全民化”为使命,携手独家技术合作伙伴可灵AI,在影像生产、创投到传播的全链条中,注入AI的无限潜能。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艺术与算法碰撞的熔炉。

管虎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单元评委会主席:聚焦第十五届盛事。

作为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评委会主席,管虎的参与为这一创新单元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底色。他的参与不仅体现了AIGC单元追求技术的先锋性,更强调了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故事本质的追求,而这正是管虎作品灵魂所在。

在《八佰》中,他用IMAX摄影机与1:1实景搭建还原四行仓库的血火硝烟,以技术手段展现战争中的个体命运;在《狗阵》里,他通过细腻的CGI捕捉人与动物的情感共振。正如他所言:“技术是工具,但工具的温度来自导演的视角。”这种对技术与人性平衡的掌控,与AIGC单元的宗旨不谋而合。

面对AI的浪潮,管虎展现出资深导演的清醒与豁达。在近期交流会上,他坦言对AI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电影经历了很多变革时期,而当前也是一个变革时期。在他看来,AI是“旧经验的总结”,无法替代“有温度的人”——那些独一无二的创作者。但他也强调,应当与时俱进,多学习新技术,将其视为辅助电影完成的手段。

管虎认为,工具永远无法替代握工具的手,而那双手中跳动的脉搏,才是电影永恒的生命力。电影不仅是手艺,更是心性。技术可以学习,但对人的理解需要终生修炼。他期望年轻导演能用新技术讲述关于挣扎、温情与信念的“人话”。